楚天都市報太平洋房屋訊 圖為:大家庭部分成員合影
  圖為:許文英、劉鳳芹夫婦和三弟的兒婚禮企劃媳婦、孫女在一起
  綜合新華社、《燕趙都市報》報道 在河北邯鄲縣尚璧鎮徐許莊村,有一個讓村裡人羡慕的43口人幸福大家庭。與其他家庭兒孫結婚後分家各過不同的是,這個大家庭40餘年來從未分家,全體成員用分工加合作的生活方式,實現一大家子的共同富裕襯衫。記者日前來到徐許莊村,體會了這個大家庭的傳統家風。
  父親過西裝世 長兄為父長嫂為母
  在這兄弟、妯娌、侄子、侄女、孫輩共同生活的一大家台灣褐藻醣膠子中,年齡最大的要數64歲的大哥許文英和61歲的大嫂劉鳳芹,年齡最小的則是剛滿6個月的孫侄女。大嫂劉鳳芹是許家公認的“女掌門人”。
  1973年,當時只有20歲的劉鳳芹嫁到許家,上有年邁的公婆,下有6個弟弟妹妹,全家人擠在兩間土坯房裡生活。作為大兒媳婦的她,看著弟弟妹妹吃苦受凍,心疼得直掉眼淚。1976年,劉鳳芹的公公去世。臨死前,老人家對劉鳳芹說:“咱一大家人就靠你了,就盼望著以後這幾個弟弟每人能有1間房住,就心滿意足了。”
  劉鳳芹帶領全家人種地、賣饅頭、賣豆腐……沒日沒夜、裡裡外外操持勞作,攢下錢供6個弟弟妹妹上學。俗話說:“樹大分枝,人大分家”。面對沉重的家庭負擔,婆婆勸她單過,她卻一直不肯。
  日子一天天過去,小買賣變成大作坊,兄弟也都長大成人,許文英、劉鳳芹也都給他們蓋了房子、娶了媳婦,成立了他們自己的小家庭。許文英告訴記者,每年他的頭等大事就是核算該給哪房兄弟家蓋房子。
  齊心協力“工分制”管理大家庭
 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,許家人也從中尋到了發家致富的商機。經集體商量,他們開起了村裡的第一個香油坊。人多力量大,靠著全家人的分工合作,香油坊第一年便有了收益。此後,靠積累的資金陸續購置了8輛大車跑運輸,開辦了“大蒜加工廠”,每年總收入幾十萬元。
  據劉鳳芹介紹,家庭成員各盡所能,分工明確:有管理廠子的,有跑市場銷路的,有跑運輸的,有負責農田活計、操持家務、照管孩子的……無論崗位如何,都參考“工分制”給大伙兒記工發工資。老二負責大家庭收入支出的總記賬,老三負責管理大家庭跑運輸、田裡農活等獲得的金錢。
  剛剛從天津出車回來的許文英小兒子每月領著三叔固定發出的月薪3500元,而他的媳婦無論是一天在地里幹活或是在家照看孩子、給全家做飯都可領到日薪50元。大家庭的公賬除了支付家庭成員的工資外,其餘的用於再投資再生產再創收。
  幾十年過去了,許家蓋起10餘處新樓房,平均每戶都有至少5間房子。兄弟們之間也有意見相左的時候,但從來沒有紅過臉、吵過架,即使是有爭執,聲音大了點,也很快就過去了。有事大家一起商量,就像燕子銜泥築巢,齊心協力經營著這個大家庭。
  持家有道 “永不浪費”成家訓
  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,難免鍋碗碰瓢勺,作為長兄長嫂的許文英夫婦以身作則,當好了家庭的帶頭人。
  “每天最熱鬧的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飯,我們全家在一起最少的時候也有二十多口子人,大家一起上手,有洗的、有切的、有專門燒菜的。而且在家裡吃飯有個先後,最先吃飯的是娘(許家兄弟的母親),然後是孩子、再是媳婦們,最後才是兄弟們吃。在我們家吃飯雖然人多,但是很少剩飯,‘永不浪費’一直都是我們的家訓。”2009年,許氏兄弟的78歲老母親病逝,考慮到兄弟們的兒女在一起吃飯多有不便,“大鍋飯”才終止,但隔三差五大家還是會聚在一起共同用餐。
  “老大家有事不能送孩子上學,老二就幫著照顧;老三家水管壞了,老四幫著修理……一大家人總是這樣相互幫助,誰也不願離開誰。”
  “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兒子,娶了兒媳後,小兩口都不願和公婆一起生活;即使生活在一起的,也經常會發生矛盾,可許家40多口人,卻從來沒有聽見他們鬧過意見。”許文英的鄰居說。
  “總是有人問我,為啥你家能相處得這樣好?我就告訴他,因為我們懂得相互體諒,做長輩的更要以身作則。遇到啥事,能多為對方考慮一下,家庭就會非常和睦。”劉鳳芹說。
  (原標題:圖文:40餘載不分家 43口共享親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j33kjye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